云南红河州红河县那场 "体制内娇妻炫权" 风波,像块投入沸油的冰,炸开了基层治理的脓包。
文旅局事业编女职工杨某在社交平台上的炫耀帖,至今还在网友手机里发烫:"怀孕 20 周请俩月假,活儿全扔给合同制同事",更编造 "老公是市里副处" 的身份,把体制内那点见不得光的特权,裹上 "娇妻文学" 的糖衣招摇过市。
如今账号注销了,杨某也挨了记过处分,官方通报里丈夫只是普通公职人员 —— 可这事真能像删掉的帖子一样,按下删除键就完事?
一、"副处老公" 是假的,特权癌是真的
杨某的帖文里藏着一股子令人作呕的优越感:"去年人才引进上岸,小县城文旅局太清闲"" 请假俩月回来工位挪了,领导体恤,大半活儿分给合同制同事 "。
这哪是分享日常,分明是把体制内岗位当成分赃战利品,把编外人员视作随叫随到的使唤丫头。
更可笑的是,她非得给自己按个" 副处家属 " 的名头,好像没这头衔,炫耀都没底气 —— 这恰恰暴露了某些人骨子里的特权癌:官帽子是通行证,普通人都是垫脚石。
这种病不是一天两天了。从江西周公子晒烟晒酒,到深圳钟小姐对群众爆粗口,体制内的 "炫技大赛" 总在刷新下限。
杨某的新花样,是把特权包装成 "被宠爱的幸福"。可群众的眼睛亮得很:当她轻描淡写 "活儿给合同工" 时,谁都看得出编制内外那道深不见底的鸿沟。
红河县文旅局的合同工拿着正式工四分之一的工资,干着八成以上的活儿,请假的正式工回来还能挑挑拣拣 —— 这哪是正常分工,分明是把双轨制用工玩成了阶级压迫。
二、记过加销号,就想蒙混过关?
官方通报来得快,却像张糊墙的纸,一捅就破。
说杨某请假合规,可谁见过怀孕 20 周就能连歇俩月的?说工作是 "正常接转",那合同工超负荷运转算不算正常?更荒唐的是,编造身份、抹黑公职人员形象,就换个记过处分?这种 "打一巴掌揉三揉" 的操作,比杨某的炫耀更让人心寒。
公众怒的不是一个女人的虚荣心,是对公平的绝望。
杨某的帖子像根探针,扎破了两个脓疮:一是体制内那些不成文的规矩 —— 是不是编制在手,就能当甩手掌柜?二是编外人员的尴尬处境 —— 是不是干得再多,也只是个随时能替换的零件?
浙江日报说得透彻:"假特权故事底下,藏着真问题 —— 孕期职工权益怎么保障?合同工的压力谁来管?"
这些问题,注销账号可解决不了。
三、破不了双轨制,就治不了特权病
要根治这毛病,光处理杨某远远不够,得刮骨疗毒。
编制内外的墙必须拆。广东搞的 "员额制" 早就证明,打破身份壁垒,按实绩发钱,既能提高效率,又能堵住特权漏洞。可到了基层,为啥还是外甥打灯笼?
公职人员的纪律弦得绷紧。杨某敢这么嚣张,说到底是没把规矩当回事。社交媒体不是法外之地,对着全网炫特权,就得付出代价。培训、考核、监督,哪一环都不能松,尤其得治治那些 "体制内高人一等" 的歪心思。
监督的眼睛得擦亮。杨某歇了俩月没人管,说明内部监督早成了摆设。不如把考勤、分工、薪酬全晒在阳光下,让群众盯着。大数据监测也好,第三方评估也罢,总得有双眼睛盯着那些想 "躺平吃福利" 的人。
杨某的账号没了,但留下的烂摊子还在。
当 "副处娇妻" 的戏码落幕,我们该看清:编制不是特权通行证,铁饭碗更不能养闲人。
只有彻底打碎双轨制的枷锁,让干多干少不一样、编内编外一个样,才能让特权炫耀彻底没市场。
否则,今天注销一个杨某,明天还会冒出张某李某 —— 毕竟,土壤不除,毒草只会越长越疯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
粤友钱优配-股票配资宝-线上炒股配资-杠杆配资哪家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